告天子 漢字

」故名告天子。而在日本名著《萬葉集》也有一詩寫道「落英紛紛,春暉燦燦,日晴鳥昇,寥寥悲更甚。」。雲雀善飛且啼鳴悅耳,行人往往聽其鳥囀而不見其身,可見其形象主要為善於飛翔、啼聲清亮、且與春日、晴天有強烈聯繫。 Copyright ©1998-2020 CBETA,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 《易經》是我國最古老的漢字文獻之一,被置於十三經之首;我們要研究的是〈隨卦〉與〈漸卦〉裡的「小子」。, 《易經‧隨》:「六二,係小子,失丈夫。」「六三,係丈夫,失小子。隨有求得,利居貞。」〈隨卦〉的「六二爻辭」文字上可以直譯作「綁住了小孩,大人卻跑走了。」「六三爻辭」文字上則直譯作「綁住了大人,小孩則跑走了。追到正確的方向而有所獲得,利於守正不變動」。《易經》蘊含很高深的哲理,但是這兩段說明「因小失大」、「取大捨小」的文字卻很明白,拿「大人、小孩」對比做說明也很明確。「小子」是「小孩」之義字音讀作「ㄒ〡ㄠˇㄗˇ xiǎo zǐ」,因為雙上連讀變音作「ㄒ〡ㄠˊㄗˇxiáozǐ」。, 《易經‧漸》:「初六,鴻漸于干,小子厲,有言,无咎。」文字上可以直譯作:初六:鴻雁走進了山澗,小孩頑皮會有災禍,以言語加以制止,則沒有災難。「小子厲」的「小子」之義是「小孩」,「厲」本為「旱石也(磨刀的粗石)」,這裡引申作「災禍」之義。「小子厲」變音讀作「ㄒ〡ㄠˊㄗˇㄌ〡ˋxiáozǐlì」。, 《周禮》是託名周公旦(?—1105B.C.)制禮作樂所著的偽書,成書約在戰國時期(403—221B.C.),所記載的應是周代官制的理想版本,雖然與周代的官制不完全相符,但是西周金文職官資料裡,卻有許多與《周禮》所記相合的地方。我們要研究的是〈夏官司馬〉裡的官名「小子」。, 《周禮‧夏官司馬》:「小子:下士二人,史一人,徒八人。」這段是說明編制,意思是說:「小子」是夏官司馬的屬官,由下士二人擔任,還配有史(掌管文書和記事)一人,徒八人。又「小子:掌祭祀羞羊肆、羊淆、肉豆,而掌珥於社稷、祈於五祀。凡沈辜、侯禳,飾其牲。釁邦器及軍器。凡師田,斬牲以左右徇陳。祭祀,贊羞、受徹焉。」這段是說明執掌,意思是說:「小子」是執掌祭祀時的全羊、熟的羊肉、肉類的祭品,以牲頭祭社稷、祭禮中向神明求禱,宰祭祀的牲口、迎祥除災,準備犧牲供品,血祭宗廟祭器及啟用軍用器械。無論征伐或田獵,都負責殺牲口以遍示列隊部伍;祭祀時負責進獻供品,祭祀後負責收拾供品。由此可見「小子」執掌的是祭品準備與收拾、禮器軍械的啟用,這些都是君王身邊小事,可見「小子」是「君王近侍」,有如民間親近主人的僕從;雙上連讀變音後讀作「ㄒ〡ㄠˊㄗˇxiáozǐ」。, 《禮記》也稱《小戴禮記》,據傳是戴聖(漢宣帝時禮學家,生卒年不詳)收集孔子的學生及戰國時期儒家學者的作品而成的;我們要研究的是〈檀弓〉及〈曲禮〉裡的「小子」。, 《禮記‧檀弓上》「孔子之衛,遇舊館人之喪,入而哭之哀。出,使子貢說驂而賻之。子貢曰:『於門人之喪,未有所說驂,說驂於舊館,無乃已重乎?』夫子曰:『鄉者入而哭之,遇於一哀而出涕。予惡夫涕之無從也。小子行之。』」這是一則孔子周遊列國時的故事:孔子路過衛國,遇到從前住處的主人有喪事,進去憑弔哭得很哀傷,出來之後叫子貢解下駕車的旁驂(兩匹馬)作奠賻。子貢覺得奇怪問道:「對於學生們的奠賻,從沒有解下駕車的旁驂過,只是個從前住處的主人就解下駕車的旁驂,奠賻會不會太重了些?」孔子說:「剛剛進去憑弔,我都悲傷得落淚了,我不能夠光落淚而沒有送奠賻;你就照我說的去做吧!」孔子稱呼子貢「小子」,是老師稱呼學生,變音後讀作「ㄒ〡ㄠˊㄗˇxiáozǐ」。, 《禮記‧檀弓下》「孔子過泰山側,有婦人哭於墓者而哀,夫子式而聽之,使子路問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憂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於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爲不去也?』曰:『無苛政。』夫子曰:『小子識之:苛政猛於虎也。』」這也是孔子帶學生周遊列國時的故事:孔子路過泰山邊,聽到婦女在墳上哭得很哀傷,停車扶著車軾(車前的扶手)聽了一會兒,叫子路去問她說:「你哭得這樣傷心,好像不只一次遭遇到不幸的了。」她回答說:「從前我公公死在老虎的口中,接著我丈夫也死於虎口,現在我兒子又被老虎咬死了。」孔子聽了子路的回報說:「她為什麼不離開這裏呢?」子路回答說:「我問過了,她說因爲這裏沒有殘暴的政令。」孔子接著對學生們說:「你們要記住哇!殘暴的政令比老虎還要可怕呢!」這段的「小子」應該是「小子們」,是孔子對所有學生的稱呼,變音後也讀作「ㄒ〡ㄠˊㄗˇxiáozǐ」。, 《禮記‧曲禮下》「君大夫之子,不敢自稱曰『余小子』。」鄭玄注:「辟天子之子未除喪之名。君大夫,天子大夫有土地者。」「辟」通「避」,即迴避。下文有「天子未除喪,曰予小子」,「余小子」已明文規定是天子服喪的自稱,君大夫既領有分封的土地,自當遵守天子轄境之分際,所以不敢以「余小子」自稱。「余小子」變音後讀作「ㄩˊ ㄒ〡ㄠˊㄗˇyú xiáozǐ」。, 《楚辭》是屈原(?343-278B.C.)及後人模仿屈原作品創作的詩集,由劉向(77-6B.C.)編輯成書;我們要研究的是屈原所創作的〈天問〉裡的「小子」。, 《楚辭‧天問》裡,屈原從天地創始、陰陽變化、日月星辰等自然現象,一直問到神話傳說及聖賢凶頑和治亂興衰的歷史故事,這些問題雖無答案,卻讓我們看到他所記載的先秦文史資料。出現「小子」一詞的前後文是:「成湯東巡,有莘爰極;何乞彼小臣,而吉妃是得;水濱之木,得彼小子;夫何惡之,媵有莘之婦。」意思是說:湯出巡東方,一直到達有莘氏的地方;本來是想求得一個奴隸,卻意外得到賢淑的美妻;有莘國女孩子在伊水邊採桑時,曾經在中空的桑樹裡撿拾了一個小嬰兒。有莘國君爲什麼又厭惡這個撿拾的人,把他作爲女兒陪嫁的臣僕呢?這個故事屈原只顧提問而語焉不詳,我們只好找古人的說明;王逸(東漢人,生卒年不詳)《楚辞章句》注:「小子,謂伊尹。媵,送也。言伊尹母任(姙)身,夢神女告之曰:『臼灶生黽(蛙的一種),亟去,無顧。』居無幾何,臼灶中生黽,母去,東走。顧視其邑,盡為大水,母因溺死,化為空桑之木。水乾之後,有小兒啼水涯,人取養之。既長大,有殊才。有莘惡伊尹從木中出,因以送女也。」這是一則神奇的故事,網上有一篇寫得很精彩的〈伊尹生平事跡簡介〉,發表在htmlhttps://kknews.cc/history/mo4xb9.html,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閱;我只簡單說個大概。伊尹的母親懷孕時夢見神女告訴她:「當舂或爐灶出現小蛙的時候就趕快跑,不要回頭。」過些日子舂米的臼和爐灶都出現小蛙,伊尹的母親趕快往東跑,半路回頭看了一眼被大水淹沒的村莊,結果被淹死了;伊尹漂到桑樹的空洞中哭泣,水退以後被人撿回去養。長大了有特殊才能。有莘國的國君不喜歡從樹洞撿來的人,所以送給女兒作陪嫁的臣僕。「得彼小子」的「小子」正是原始詞義「小的幼兒」,變音後讀作「ㄉㄜˊㄅ〡ˇ ㄒ〡ㄠˊㄗˇ débǐ xiáozǐ」。, 《論語》是孔子弟子記錄老師及門人言行的言論彙編,也是研究孔子及先秦儒家思想的第一手資料。不只列入十三經,也被朱熹收入「四書」之中;臺灣高中學生讀的六冊《中華文化基本教材》裡,前三冊即選自《論語》,國(初)中國文也有選錄《論語》的課文,因此大家對《論語》都不陌生;我們要研究的是〈公冶長〉、〈子張〉、〈堯曰〉裡的「小子」。, 《論語‧公冶長》篇裡出現「小子」的是:「子在陳曰:『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意思是說:孔子在陳國感慨的說:「回去吧!回去吧!回魯國為家鄉服務的學生們有的進取卻不夠穩健,有的謹慎卻縮手縮腳,但是都很用心,也幹得有聲有色,只是經驗不夠而不能做到中庸之道啊! 這段話裡的「狂、簡」究竟是怎樣的德行,孔子解釋過,孟子與萬章也討論過,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閱《論語•子路》篇及《孟子•盡心下》。不過〈盡心〉裡作「萬章問曰:『孔子在陳曰:「盍歸乎來!吾黨之士狂簡,進取,不忘其初。」萬章所引作「吾黨之士」,與孔子所說「吾黨之小子」有所不同,孔子說的「小子」是「老師對學生的稱呼」,指子貢、冉有、樊遲等回魯國陸續被起用的孔門弟子,萬章則改稱為「士」,「小子」變音後讀作「ㄒ〡ㄠˊㄗˇ xiáozǐ」。, 《論語‧子張》篇裡出現「小子」的是:「子游曰:「子夏之門人小子,當洒掃、應對、進退,則可矣。抑末也,本之則無。如之何?」子夏聞之曰:「噫!言游過矣!君子之道,孰先傳焉?孰後倦焉?譬諸草木,區以別矣。君子之道,焉可誣也?有始有卒者,其惟聖人乎!」意思是說:子遊(506-443B.C.名言偃)說:「子夏門下的學生們,擔任灑掃、應對、進退的工作還是可以的;但是只教了末節,根本道理卻沒有教;那怎麼可以(說是傳授老師的學說)呢?」子夏(?507—400B.C.姬姓卜氏名商)聽到後說:「噯呀!子遊的話說得過分了!老師的學問那麼大,究竟哪些應該先傳授?哪些可以晚些傳授或倦棄?這像種植草木一樣,必須區分類別的啊!老師的學說,怎麼可以誣瞞蒙騙呢?能夠從開頭學到末尾的,那只有聖人才學得會的吧!」其實孔子的弟子及門人在孔子去世後,各自發揮孔門道學:子夏授業於西河,專心傳道,造就了李克、吳起、西門豹、公羊高、穀梁赤等弟子;子遊曾出任魯國武城宰,後南歸而道啟東南,被譽為「南方夫子」;兩人對孔門道學貢獻都很大,也都擅長文學,但是也會互相切磋,這一則是兩人切磋琢磨的實例。「子夏之門人小子」就是指子夏所教導的學生,「小子」變音後讀作「ㄒ〡ㄠˊㄗˇ xiáozǐ」。, 《論語‧堯曰》篇裡出現「小子」的是:「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意思是說:我是祢在人間的兒子履,謹用黑牛來祭祀您,恭恭敬敬地向莊嚴肅穆的天帝您禱告。這是湯伐桀的告天之辭,與《湯誓》的「告令師」之詞(見前篇)可以互相參照;「予小子履」就如《湯誓》的「台小子」,是商湯自稱的謙詞,「小子」變調後讀作「ㄒ〡ㄠˊㄗˇxiáozǐ」。, 在《易》、《禮》、《楚辭》、《論語》裡的「小子」,有與「大人」對舉的「小孩」、「小的幼兒」、相當於「僕從」的「君王近侍」、「學生」、「老師稱呼學生」、「自稱謙詞」等,字音都是「ㄒ〡ㄠˇ ㄗˇxiǎo zǐ」,雙上連讀變調以後都讀作「ㄒ〡ㄠˊㄗˇxiáozǐ」。, 「小子」一詞從基本詞義「小的幼兒」引申作「男孩子」、「男小孩」、「對年幼者的稱呼」、「小兒子」、「兒子」、「稱宗親中男性同輩年輕者及下輩」、「平民百姓」、「學生」、「男僕中之年輕者」、「自稱的謙詞」等義,變調後讀作「ㄒ〡ㄠˊㄗˇxiáozǐ」。, 至於輕聲「ㄒ〡ㄠˇ˙ㄗxiǎo zi」的音義,除了前一篇所引錄的《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有讀作輕聲的「ㄒ〡ㄠˇ˙ㄗxiǎo zi」三種詞義(「男孩子」、「僮僕、奴僕」、「對人輕慢或戲謔的稱呼」)以外,《現代漢語詞典》也有輕聲的讀法,其詞義只有兩種,說明是這樣的:, 「小子」一詞無論作「男孩子、僮僕、奴僕、人」從結構上說是以名詞「子(幼兒)」為主體加上形容詞「小」加以修飾的偏正型合義複詞,主體的名詞不應該輕讀;從古人用法看,在《書》、《詩》、《易》、《禮》、《楚辭》、《論語》中,無論作君王自稱的「小子」、對宗親年輕者昵稱的「小子」或是「小孩子、兒童」之義的「小子」,都沒有輕讀的情況;但是兩岸的詞典裡面都收錄了「小子」的輕聲讀法,這種讀作輕聲的「ㄒ〡ㄠˇ˙ㄗxiǎo zi」是怎麼來的呢?, 語言是用聲音來「表情達意」的溝通工具,聲音裡的「詞」按照約定俗成的順序出現以後,可以傳達的「信息」包括「情」、「意」兩部份;這裡「情」與「意」應該是平行、平等的並列關係,從「聲音」裡我們不能夠只聽見傳達的「意(知識信息)」,也必須聽懂傳達的「情(情緒、情感)」,否則有「溝」而不「通」,將會造成「誤會」。「小子」的詞義裡,除了本義「小的幼兒」、引申作「男孩子、兒子、對年幼者的稱呼、學生、平民百姓、男僕」以外,還用為「對同輩年輕者及下輩的昵稱」以及「對人輕慢或戲謔的稱呼」,尤其「輕慢或戲謔、含輕蔑意」同時出現在兩岸的詞典都作輕聲讀法,那就絕非偶然:「小子」輕讀有可能是「輕慢、輕蔑」的「情緒、情感)」以「輕讀」表現的結果;不過古人的「輕讀」不一定是今人「輕聲」的調值,而古人沒有留下「錄音帶、磁碟」之類的音檔,我們必須從例句的字裡行間去體會「文字」的「情」與「意」。,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在「小子」音「ㄒ〡ㄠˇ˙ㄗxiǎo zi」的第➌義「對人輕慢或戲謔的稱呼」裡,舉了《世說新語》及《三國演義》的例句,我們以這可兩書的例句來研究古人「輕讀」與今人「輕聲」的異同。, 《世說新語》是南朝劉宋臨川王劉義慶(403-444A.D)召集門下食客共同編撰的筆記小說,記載了許多東漢至東晉間高士名流的言行風貌和軼聞趣事,唐朝修《晉書》引用其中312條,可見真實性頗受肯定。, 《世說新語.方正篇》有一則說:「王爽與司馬太傅飲酒。太傅醉,呼王為『小子。』王曰:『亡祖長史,與簡文皇帝為布衣之交。亡姑、亡姊,伉儷二宮。何小子之有?』意思是說:王爽跟司馬太傅一起喝酒,司馬太傅醉了,稱王爽為「『小』子」;王爽回嘴說:「我的祖父長史王濛和晉簡文帝司馬昱是布衣之交,我的姑姑王穆之和我的姐姐王法慧是兩個皇帝的皇后,我怎麼是個『小』子?」, 為了瞭解這段談話,先看看司馬太傅與王爽是怎樣的人。司馬太傅名司馬道子(364-403A.D),是晉簡文帝的第五子,孝武帝的親弟弟;初封琅邪王,後徙封會稽王。孝武帝沉迷酒色而疏於政事,司馬道子既為揚州刺史亦錄尚書事,玩弄朝權、賄賂賣官、混亂刑律,權傾天下;後來孝武帝以外戚王恭為青、兗二州刺史,作為外援抗衡司馬道子的勢力,引起兄(君)弟(相)相爭;隆安元年(397A.D)王恭起兵討伐司馬道子手下的中書令王國寶。王爽(?-398A.D)是東晉名士王濛之孫,都督浙江東五郡諸軍事、鎮軍將軍、會稽內史王蘊(330-384A.D)第四子,都督兗青冀幽並徐州、晉陵諸軍事、平北將軍、兗青二州刺史王恭(350-398 A.D)的弟弟,為人剛正不阿,有心智才力;晉孝武帝時歷任給事黃門侍郎、侍中;劉孝標(462-521A.D)在《世說新語》本段下注:「《中興書》曰:『王濛女諱穆之,為哀帝皇后。王蘊女諱法惠,為孝武皇后。』」, 這件事情應該發生在王恭起兵討伐王國寶之前,甚至在王恭出任平北將軍、兗青二州刺史之前,司馬道子以皇室血緣最近的一支,既是尊貴的王爺,又是掌權大臣(錄尚書事,相當於宰相),平常已目中無人,更瞧不起憑外戚關係同朝為官的王爽,酒後吐真言把不屑之情表露無遺。但是王爽性既剛正不阿,而身世也不一般,祖父長史王濛和以會稽王輔政的司馬昱有交情,司馬昱後被桓溫擁立是為簡文帝,也就是司馬道子的父親;王爽的姑母王穆之是晉哀帝(341-365A.D名司馬丕)的皇后,姊姊王法惠是當朝孝武帝(362-396A.D名司馬曜)的皇后;一家兩代兩皇后,這樣的外戚被稱「『小』子」當然要抗議。抗議的文詞是「何『小』子之有(我怎麼是個『小』子)?」細玩其「小子」仍是「小男孩」之義,所以字音只是作「ㄒ〡ㄠˇ ㄗˇxiǎo zǐ」,王爽抗議的是「小」字;以現在北京音系「小」字加重語氣是讀完整的第三聲(全上)而拉長尾音作「ㄒ〡ㄠˇ--xiǎo--」,「子」音仍作「ㄗˇzǐ」,也可以用「降尾調」以加重語氣。從文體而論,整部《世說新語》都是「文言文」,「文言文」裡還沒有「輕聲」,所以不可能念輕聲的調值。這樣說來《世說新語》裡記載司馬道子稱王爽為「小子」的「小子」,換作現代的國語(普通話、規範華語)是把重音放在「小」字讀作「ㄒ〡ㄠˇ--ㄗˇxiǎo--zǐ」,不是把「子」字讀輕聲作「ㄒ〡ㄠˇ˙ㄗxiǎo zi」;至於當時司馬道子怎麼說的,有心研究的朋友可以從華北河南方言以及客家話的語調去推論。《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以此例句說明「小子」用作「對人輕慢或戲謔的稱呼」是對的,但是注音讀作「ㄒ〡ㄠˇ˙ㄗxiǎo zi」並不合適。, 《三國演義》據說是羅貫中(1320-1400A.D)綜合民間傳說和戲曲、話本,結合陳壽《三國志》和裴松之《三國志注》的史料,加上他對社會人生的體悟而創作的歷史章回小說,小說的內容雖然是「三國時代」--從黃巾之亂(184A.D)到西晉滅吳(280A.D),小說的語言卻是元末明初--羅貫中出世(1320 A.D)到羅貫中去世(1400A.D);距離劉義慶召集門下食客編撰《世說新語》已有九百五十年以上。就文體而言,經歷了唐人文言小說--傳奇的高峰,宋代說書娛樂的流行,章回小說所繼承的話本幾乎就是白話的故事書,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裡出現輕聲詞是合情合理的;只是羅貫中的籍貫有爭議,他說話操哪種口音不知道;不過其時代與「1219-1324A.D關鄭馬白(關漢卿、鄭光祖、馬致遠、白樸)」北曲盛行之年代相承,其口語有些北京音系的韻味是說得通的。我們就從「北京音系之濫觴」的角度來看《三國演義》裡「小子」的音義。, 《三國演義》120回裡第一次「小子」出現在第三十三回「曹丕乘亂納甄氏 郭嘉遺計定遼東」,其話語是:「袁譚小子,反覆無常」。建安七年(202A.D.)袁紹死後立寵愛的三子袁尚,長子袁譚為與袁尚相爭而投降曹操,操大喜以女許譚為妻;比及建安九年(204A.D.)曹操擊敗袁尚破冀州、曹丕納甄氏之後,袁譚盡收袁尚之兵又來爭冀州,操大怒馳書絕其婚並統軍征之,譚走保南皮(今屬河北滄州)。曹操追至南皮,接著就是兩人陣前對話:「袁譚引兵出城,與曹軍相敵。兩陣對圓,操出馬以鞭指譚而罵曰:『吾厚待汝,汝何生異心?』譚曰:『汝犯吾境界,奪吾城池,賴吾妻子,反說我有異心耶?』操大怒,使徐晃出馬。譚使彭安接戰。兩馬相交,不數合,晃斬彭安於馬下。譚軍敗走,退入南皮。操遣軍四面圍住。譚著慌,使辛評見操約降。操曰:『袁譚小子,反覆無常,吾難准信。汝弟辛毗,吾已重用,汝亦留此可也。』評曰:『丞相差矣。某聞主貴臣榮,主憂臣辱。某久事袁氏,豈可背之?』」曹操稱袁譚為「小子」,如果在建安七年以女許配時應如周公稱康叔,是昵稱;但是在建安九年絕其婚、兩軍接戰之後,稱「袁譚小子」就是「袁譚那壞小子」的意思,相當於閩南語的「猴囡仔、死囡仔」,是咒罵用語了,今讀應是輕聲的「ㄒ〡ㄠˇ˙ㄗxiǎozi」。, 《三國演義》第二次「小子」出現在第四十回「蔡夫人議獻荊州 諸葛亮火燒新野」,其話語是:「蔡中郎何獨敬此小子耶」。建安13年(208A.D.)劉表病逝,次子劉琮被立為荊州之主,而曹操已統軍50萬南征。劉琮請蒯越、蔡瑁等商議因應之法,都建議獻荊襄與曹操;劉琮先是不從,最後王粲說服劉琮。「小子」一語是回溯王粲幼時往見蔡邕的一幕:「時邕高朋滿座,聞粲至倒履迎之,賓客皆驚曰:『蔡中郎何獨敬此小子耶?』邕曰:『此子有異才,吾不如也。』」,蔡邕稱幼年的王粲「此子」讀作「ㄘˇㄗˇcǐzǐ」,賓客驚呼王粲謂「此小子」,含有輕蔑之意,字音讀作「ㄘˇㄒ〡ㄠˇ˙ㄗcǐxiǎozi」,雙上連讀變調以後讀作「ㄘˊㄒ〡ㄠˇ˙ㄗcí xiǎozi」。, 第三次「小子」出現在第四十七回「闞澤密獻詐降書 龐統巧授連環計」,其話語是:「周瑜小子,偏懷淺戇…」。時間在建安13年(208A.D.)「赤壁之戰」前夕,承第四十六回「用奇謀孔明借箭 獻密計黃蓋受刑」之後,闞澤為黃蓋密獻其詐降書,「周瑜小子」是詐降書裡的一句話,書曰:「蓋受孫氏厚恩,本不當懷二心。然以今日事勢論之:用江東六郡之卒,當中國百萬之師,眾寡不敵,海內所共見也。東吳將吏,無論智愚,皆知其不可。周瑜小子,偏懷淺戇,自負其能,輒欲以卵敵石;兼之擅作威福,無罪受刑,有功不賞。蓋係舊臣,無端為所摧辱,心實恨之!伏聞丞相,誠心待物,虛懷納士,蓋願率眾歸降,以圖建功雪恥。糧草車仗,隨船獻納。泣血拜白,萬勿見疑。」在「周瑜打黃蓋」之後,黃蓋所稱「周瑜小子」當然也是咒罵之語,讀作「ㄓㄡㄩˊㄒ〡ㄠˇ˙ㄗzhōuyúxiǎozi」。, 第四次「小子」出現在第五十七回「柴桑口臥龍弔喪 耒陽縣鳳雛理事」,其話語是:「先生大才,小子失敬」。時間在建安15年(210A.D.)周瑜死後孔明到柴桑弔喪得遇龐統,相約共扶玄德;後孫權不用龐統,統求得魯肅書逕往荊州來見劉備,被派任耒陽縣宰;統到耒陽不理政事,終日飲酒為樂;玄德命張飛與孫乾同至耒陽責其盡廢縣事;龐統坐堂不到半日,將百餘日之事斷畢,投筆於地,「對張飛曰:『所廢之事何在?曹操、孫權,吾視之若掌上觀文,量此小縣,何足介意!』飛大驚,下席謝曰:『先生大才,小子失敬。吾當於兄長處極力舉薦。』統乃將出魯肅薦書。飛曰:『先生初見吾兄,何不將出?』統曰:『若便將出,似乎專藉薦書來干謁矣。』」「先生大才,小子失敬」裡張飛自稱「小子」,以「小」表示自謙,詞意同於韓愈《芍藥歌》:「花前醉倒歌者誰?楚狂小子韓退之。」的「小子」,《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所收「ㄒ〡ㄠˇㄗˇxiǎozǐ」音的詞義第➋「自稱的謙詞」之下,引《三國演義》此句為例是正確的,「小子失敬」變調後讀作「ㄒ〡ㄠˊㄗˇㄕㄐ〡ㄥˋxiáozǐ shījìng」。, 第五次「小子」出現在第八十三回「戰猇亭先主得讎人 守江口書生拜大將」,其話語是:「小子可擒矣」。時間在章武二年(222A.D.)猇亭之戰前夕;建安二十六年(221A.D.)劉備稱帝後,以替關羽報仇為由,揮兵東征,氣勢強勁連勝十餘陣;孫權拜陸遜為大都督率軍應戰;陸遜乘高守險,擋住蜀漢軍的攻勢,兩軍在夷陵道對峙,自春歷夏蜀兵屢攻津隘口不下;天氣炎熱,劉備擬移各營於山林茂盛處近溪傍澗;「馬良奏曰:『吾軍若動,倘吳兵驟至,如之奈何?』先主曰:『朕令吳班引萬餘弱兵,近吳寨平地屯住;朕親選八千精兵,伏於山谷之中。若陸遜知朕移營,必乘勢來擊,卻令吳班詐敗;遜若追來,朕引兵突出,斷其歸路,小子可擒矣。』文武皆賀曰;『陛下神機妙算,諸臣不及也!』」劉備所說「小子可擒」的「小子」是指陸遜,陸遜未封大都督之前「年幼望輕」,而劉備已六十多歲,以六十多歲的劉備稱年輕的陸遜「小子(小男孩)」本無不妥,但是於兩軍對敵之際,這個「小子」以非平常用語,其中含有輕蔑之意,所以應該讀作「ㄒ〡ㄠˇ˙ㄗㄎㄜˇㄑ〡ㄣˊxiǎozikěqín」。, 分析了南宋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及羅貫中《三國演義》裡的「小子」音義以後,我們可以看出:本為「小的幼兒」的「小子(ㄒ〡ㄠˊㄗˇxiáozǐ)」演變成「對人輕慢或戲謔的稱呼」的「小子(ㄒ〡ㄠˇ˙ㄗxiǎozi)」,其演變成輕聲詞的先決條件是「口語白話」,只有在口語白話的自然語流中才有「語流音變」而出現輕聲;否則儘管有「輕蔑」之意,如五世紀的《世說新語》裡,司馬道子呼王爽為「小子」,其輕蔑之意在「小」字,「子」不但不是詞尾,還是合義複詞的主體名詞,不可能讀輕聲;十四世紀的《三國演義》是一本「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儘管還是「半文半白」,但是無論是曹操稱袁譚、黃蓋稱周瑜、劉備稱陸遜的「小子」,還是賓客驚呼王粲的「此小子」,都有「輕蔑」之意,都已讀作「ㄒ〡ㄠˇ˙ㄗxiǎozi」。, 「小子」成為「對人輕慢或戲謔的稱呼」讀作「ㄒ〡ㄠˇ˙ㄗxiǎozi」以後,又引申為「男孩子、僮僕、奴僕」的稱呼。, 這一來又有一個麻煩:「小子」作「男孩子」原讀「ㄒ〡ㄠˊㄗˇxiáozǐ」,但是輕聲的「ㄒ〡ㄠˇ˙ㄗxiǎozi」也用來稱呼「男孩子」,要怎麼辨別呢?現在我們對於「男孩子」之義的「小子」,只有「大小子」、「二小子」、「小小子」、「胖小子」、「半大小子」、「楞小子」、「好小子」、「渾小子」、「窮小子」等屬於白話、口語詞的「小子」讀輕聲「ㄒ〡ㄠˇ˙ㄗxiǎozi」;其餘文言詞的「小子」都讀「ㄒ〡ㄠˊㄗˇxiáozǐ」。「閔予小子」一詞,不但是文言詞,而且出自《詩經.周頌》,所以我在第一篇說:《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把它的音讀注作輕聲的「ㄇ〡ㄣˇ ㄩˇㄒ〡ㄠˇ˙ㄗmǐn yǔxiǎozi」不合適,「予」同「余」音「ㄩˊyú」,所以字音應該改作「ㄇ〡ㄣˇ ㄩˊㄒ〡ㄠˇㄗˇmǐn yúxiǎozǐ」,雙上連讀變音以後讀作「ㄇ〡ㄣˇ ㄩˊㄒ〡ㄠˊㄗˇmǐn yúxiáozǐ」。, 原文網址:http://blog.udn.com/jangjnan/131617249, 《易經‧漸》:「初六,鴻漸于干,小子厲,有言,无咎。」文字上可以直譯作:初六:鴻雁走進了山澗,小孩頑皮會有災禍,以言語加以制止,則沒有災難。「小子厲」的「小子」之義是「小孩」,「厲」本為「旱石也(磨刀的粗石)」,這裡引申作「災禍」之義。「小子厲」變音讀作「ㄒ〡ㄠˊㄗˇㄌ〡ˋxiáoz, 《楚辭‧天問》裡,屈原從天地創始、陰陽變化、日月星辰等自然現象,一直問到神話傳說及聖賢凶頑和治亂興衰的歷史故事,這些問題雖無答案,卻讓我們看到他所記載的先秦文史資料。出現「小子」一詞的前後文是:「成湯東巡,有莘爰極;何乞彼小臣,而吉妃是得;水濱之木,得彼小子;夫何惡之,媵有莘之婦。」意思是說:湯出巡東方,一直到達有莘氏的地方;本來是想求得一個奴隸,卻意外得到賢淑的美妻;有莘國女孩子在伊水邊採桑時,曾經在中空的桑樹裡撿拾了一個小嬰兒。有莘國君爲什麼又厭惡這個撿拾的人,把他作爲女兒陪嫁的臣僕呢?這個故事屈原只顧提問而語焉不詳,我們只好找古人的說明;王逸(東漢人,生卒年不詳)《楚辞章句》注:「小子,謂伊尹。媵,送也。言伊尹母任(姙)身,夢神女告之曰:『臼灶生黽(蛙的一種),亟去,無顧。』居無幾何,臼灶中生黽,母去,東走。顧視其邑,盡為大水,母因溺死,化為空桑之木。水乾之後,有小兒啼水涯,人取養之。既長大,有殊才。有莘惡伊尹從木中出,因以送女也。」這是一則神奇的故事,網上有一篇寫得很精彩的〈伊尹生平事跡簡介〉,發表在html. 世祖順治鑄幣. phonetics and meanings of japanese structures and expressions. [S111S:紺空]我是猜測先後順序是現實原因,然後日期是配合故事。主要是因為HH不像是走角色扮演路線的VT,故事內容也集中在轉生成VT的"前傳",大概團隊中某人寫的小說順勢拿來用? [0276a10] 時,有尊者善生,新剃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 [0276a12]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諸比丘!當知此善生善男子有二處端嚴:一者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二者盡諸有漏,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寂靜盡諸漏,  比丘莊嚴好, 離欲斷諸結,  涅槃不復生。 持此最後身,  摧伏魔怨敵。」, [0276a24] 爾時,世尊四眾圍遶,見彼比丘來,皆起輕想,更相謂言:「彼何等比丘?隨路而來,形貌醜陋,難可觀視,為人所慢。」, [0276a27] 爾時,世尊知諸比丘心之所念,告諸比丘:「汝等見彼比丘來,形狀甚醜,難可視見,令人起慢不?」, [0276b01] 佛告諸比丘:「汝等勿於彼比丘起於輕想。所以者何?彼比丘已盡諸漏,所作已作,離諸重擔,斷諸有結,正智,心善解脫。諸比丘!汝等莫妄量於人,唯有如來能量於人。」, [0276b07] 佛告諸比丘:「汝等勿於是比丘起於輕想;乃至汝等莫量於人,唯有如來能知人耳。」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飛鳥及走獸,  莫不畏師子, 唯師子獸王,  無有與等者。 如是智慧人,  雖小則為大, 莫取其身相,  而生輕慢心。 何用巨大身,  多肉而無慧, 此賢勝智慧,  則為上士夫。 離欲斷諸結,  涅槃永不生, 持此最後身,  摧伏眾魔軍。」, [0276b21] 爾時,提婆達多有利養起,摩竭陀王阿闍世毘提希子日日侍從五百乘車,來詣提婆達多所,日日持五百釜食,供養提婆達多,提婆達多將五百人別眾受其供養。, [0276b25] 時,有眾多比丘晨朝著衣持鉢,入王舍城乞食,聞提婆達多有如是利養起,乃至五百人別眾受其供養。乞食已,還精舍,舉衣鉢,洗足畢,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等晨朝著衣持鉢,入王舍城乞食,聞提婆達多有如是利養起,乃至五百人別眾受其供養。」, [0276c02] 佛告諸比丘:「汝等莫稱是提婆達多所得利養。所以者何?彼提婆達多別受利養,今則自壞,他世亦壞。譬如芭蕉、竹、蘆,生果即死,來年亦壞;提婆達多亦復如是,受其利養,今世則壞,他世亦壞。譬如駏驉,受胎必死;提婆達多亦復如是,受諸利養,今世亦壞。他世亦壞,彼愚癡提婆達多隨幾時受其利養,當得長夜不饒益苦。是故,諸比丘!當如是學:『我設有利養起,莫生染著。』」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芭蕉生果死,  竹蘆實亦然, 駏驉坐妊死,  士以貪自喪。 常行非義行,  多知不免愚, 善法日損減,  莖枯根亦傷。」, [0276c19] 時,有眾多比丘,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聞手比丘釋子於舍衛國命終。聞已,入舍衛城,乞食還,舉衣鉢,洗足畢,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今日晨朝,眾多比丘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聞釋氏子手比丘於舍衛國命終。云何?世尊!手比丘命終,當生何處?云何受生?後世云何?」, [0276c26] 佛告諸比丘:「是手比丘成就三不善法,彼命終當生惡趣泥犁中。何等三不善法?謂貪欲、瞋恚、愚癡。此三不善法結縛於心,釋種子手比丘生惡趣泥犁中。」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貪欲瞋恚癡,  結縛士夫心, 內發還自傷,  猶如竹蘆實。 無貪恚癡心,  是說為黠慧, 內發不自傷,  是名為勝出。 是故當離貪,  瞋恚癡冥心, 比丘智慧明,  苦盡般涅槃。」, [0277a11] 爾時,尊者難陀是佛姨母子,好著好衣,染色,擣治光澤,執持好鉢,好作嬉戲調笑而行。, [0277a13] 時,有眾多比丘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尊者難陀是佛姨母子,好著好衣,擣治光澤,執持好鉢,好作嬉戲調笑而行。」, [0277a16] 爾時,世尊告一比丘:「汝往詣難陀比丘所,語言:『難陀!大師語汝。』」, [0277a21] 佛告難陀:「汝佛姨母子,貴姓出家,不應著好衣服,擣令光澤,執持好鉢,好作嬉戲調笑而行。汝應作是念:『我是佛姨母子,貴姓出家,應作阿練若,乞食,著糞掃衣,常應讚歎著糞掃衣,常處山澤,不顧五欲。』」, [0277a26] 爾時,難陀受佛教已,修阿蘭若行,乞食,著糞掃衣,亦常讚歎著糞掃衣者,樂處山澤,不顧愛欲。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難陀何見汝,  修習阿蘭若, 家家行乞食,  身著糞掃衣, 樂處於山澤,  不顧於五欲。」, [0277b07] 爾時,尊者低沙自念,我是世尊姑子兄弟故,不修恭敬,無所顧錄,亦不畏懼,不堪諫止。, [0277b09] 時,有眾多比丘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尊者低沙自念是世尊姑子兄弟故,不修恭敬,無所顧錄,亦不畏懼,不堪諫止。」, [0277b12] 爾時,世尊告一比丘:「汝往詣低沙比丘所,語言:『低沙!大師語汝!』」, [0277b16] 佛告低沙:「汝實作是念:『我是世尊姑子兄弟,不修恭敬,無所顧錄,亦不畏懼,不堪忍諫。』不?」, [0277b18] 佛告低沙:「汝不應爾!汝應念言:『我是世尊姑子兄弟故,應修恭敬畏懼,堪忍諫止。』」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善哉汝低沙,  離瞋恚為善, 莫生瞋恚心,  瞋恚者非善。 若能離瞋慢,  修行軟下心, 然後於我所,  修行於梵行。」, [0277b29] 時,有尊者毘舍佉般闍梨子,集供養堂,為眾多比丘說法,言辭滿足,妙音清徹,句味辯正,隨智慧說,聽者樂聞,無所依說,顯現深義,令諸比丘一心專聽。, [0277c03] 爾時,世尊入晝正受,以淨天耳過於人耳,聞說法聲,從三昧起,往詣講堂,於大眾前坐,告毘舍佉般闍梨子:「善哉!善哉!毘舍佉!汝能為諸比丘於此供養堂,為眾多比丘說法,言辭滿足,乃至顯現深義,令諸比丘專精敬重,一心樂聽,汝當數數為諸比丘如是說法,令諸比丘專精敬重,一心樂聽,當得長夜以義饒益,安隱樂住。」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若不說法者,  愚智雜難分, 此愚此智慧,  無由自顯現, 善說清涼法,  因說智乃彰, 說法為明照,  光顯大仙幢, 善說為仙幢,  法為羅漢幢。」, [0277c20] 時,有眾多比丘集供養堂,悉共作衣。時,有一年少比丘!出家未久,初入法、律,不欲營助諸比丘作衣。, [0277c22] 時,眾多比丘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時,有眾多比丘集供養堂,為作衣故。有一年少比丘,出家未久,始入法、律,不欲營助諸比丘作衣。」, [0277c28] 爾時,世尊知彼比丘心之所念,告諸比丘:「汝等莫與是年少比丘語。所以者何?是比丘得四增心法,正受現法安樂住,不勤而得。若彼本心所為,剃鬚髮,著袈裟衣,出家學道,增進修學,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非下劣方便,  薄德少智慧, 正向於涅槃,  免脫煩惱鏁。 此賢年少者,  逮得上士處, 離欲心解脫,  涅槃不復生。 持此最後身,  摧伏眾魔軍。」, [0278a13] 時,有比丘名曰上坐,獨住一處,亦常讚歎獨一住者,獨行乞食,食已,獨還,獨坐禪思。, [0278a15] 時,有眾多比丘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有尊者名曰上坐,樂一獨處,亦常讚歎獨一住者,獨入聚落乞食,獨出聚落,還至住處,獨坐禪思。」, [0278a19] 爾時,世尊語一比丘:「汝往詣彼上坐比丘所,語上坐比丘言:『大師告汝!』」, [0278a23] 爾時,世尊告上坐比丘:「汝實獨一靜處,讚歎獨處者,獨行乞食,獨出聚落,獨坐禪思耶?」, [0278a26] 佛告上坐比丘:「汝云何獨一處,讚歎獨住者,獨行乞食,獨還住處,獨坐禪思?」, [0278a27] 上坐比丘白佛:「我唯獨一靜處,讚歎獨住者,獨行乞食,獨出聚落,獨坐禪思。」, [0278a29] 佛告上坐比丘:「汝是一住者,我不言非一住,然更有勝妙一住。何等為勝妙一住?謂比丘前者枯乾,後者滅盡,中無貪喜,是婆羅門心不猶豫,已捨憂悔,離諸有愛,群聚使斷,是名一住,無有勝住過於此者!」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悉映於一切,  悉知諸世間, 不著一切法,  悉離一切愛, 如是樂住者,  我說為一住。」, [0278b12] 時,有尊者僧迦藍於拘薩羅人間遊行,至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彼僧迦藍比丘有本二,在舍衛國中,聞僧迦藍比丘於拘薩羅人間遊行,至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聞已,著好衣服,莊嚴華瓔,抱其兒來詣祇洹,至僧迦藍比丘房前。, [0278b17] 爾時,尊者僧迦藍出房露地經行。時,彼本二來到其前,作是言:「此兒幼小,汝捨出家,誰當養活?」, [0278b20] 時,彼本二作如是言:「我再三告,不與我語,不見顧視,我今置兒。」著經行道頭而去,言:「沙門!此是汝子,汝自養活,我今捨去。」, [0278b24] 彼本二復言:「是沙門今於此兒都不顧視,彼必得仙人難得之處。善哉!沙門!必得解脫。」情願不遂,抱子而去。, [0278b27] 爾時,世尊入晝正受,以天耳過人之耳,聞尊者僧迦藍本二所說,即說偈言:, 「來者不歡喜,  去亦不憂慼。 於世間和合,  解脫不染著。 我說彼比丘,  為真婆羅門。 來者不歡喜,  去亦不憂慼。 不染亦無憂,  二心俱寂靜, 我說是比丘,  是真婆羅門。」, [0278c09] 爾時,尊者阿難獨一靜處,作是思惟:「有三種香,順風而熏,不能逆風。何等為三?謂根香、莖香、華香。或復有香,順風熏,亦逆風熏,亦順風逆風熏耶?」作是念已,晡時從禪覺,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獨一靜處,作是思惟:『有三種香,順風而熏,不能逆風。何等為三?謂根香、莖香、華香。或復有香,順風熏、逆風熏,亦順風逆風熏耶?』」, [0278c17] 佛告阿難:「如是!如是!有三種香,順風熏,不能逆風,謂根香、莖香、華香。阿難!亦有香,順風熏、逆風熏、順風逆風熏。阿難!順風熏、逆風熏、順風逆風熏者。阿難!有善男子、善女人,在所城邑、聚落,成就真實法,盡形壽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不妄語、不飲酒。如是善男子、善女人,八方上下,崇善士夫,無不稱歎言:『某方某聚落善男子、善女人,持戒清淨,成真實法,盡形壽不殺,乃至不飲酒。』阿難!是名有香順風熏、逆風熏、順風逆風熏。」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非根莖華香,  能逆風而熏, 唯有善士女,  持戒清淨香。 逆順滿諸方,  無不普聞知, 多迦羅栴檀,  優鉢羅末利。 如是比諸香,  戒香最為上, 栴檀等諸香,  所熏少分限。 唯有戒德香,  流熏上昇天, 斯等淨戒香,  不放逸正受。 正智等解脫,  魔道莫能入, 是名安隱道,  是道則清淨。 正向妙禪定,  斷諸魔結縛。」, [0279a12] 一時,佛在摩竭提國人間遊行。與千比丘俱,皆是古昔縈髮出家,皆得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作,捨諸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善解脫,到善建立支提杖林中住。, [0279a16] 摩竭提王瓶沙聞世尊摩竭提國人間遊行,至善建立支提杖林中住,與諸小王群臣羽從,車萬二千、乘馬萬八千、步逐眾無數,摩竭提婆羅門長者悉皆從。, [0279a20] 王出王舍城,詣世尊所,恭敬供養。到於道口,下車步進,及於內門,除去五飾,脫冠却蓋,除扇去劍刀,脫革屣,到於佛前,整衣服,偏露右肩,為佛作禮,右遶三匝,自稱姓名,白佛言:「世尊!我是摩竭提王瓶沙。」, [0279a26] 時,瓶沙王重禮佛足,退坐一面。諸王大臣、婆羅門居士悉禮佛足,次第而坐。, [0279a28] 時,摩竭提婆羅門長者作是念:「為大沙門從欝鞞羅迦葉所修梵行耶?為欝鞞羅迦葉於大沙門所修梵行耶?」, 「欝鞞羅迦葉,  於此見何利, 棄汝先所奉,  事火等眾事。 今可說其義,  捨事火之由。」, 「錢財等滋味,  女色五欲果, 觀察未來受,  斯皆大垢穢, 是故悉棄捨,  先諸奉火事。」, 「見道離有餘,  寂滅無餘跡, 無所有不著,  無異趣異道。 是故悉棄捨,  先修奉火事, 大會等受持,  奉事於水火。 愚癡沒於中,  志求解脫道, 盲無智慧目,  向生老病死。 不見於正路,  永離生死道, 今始因世尊,  得見無為道。 大龍所說力,  得度於彼岸, 牟尼廣濟度,  安慰無量眾。 今始知瞿曇,  真諦超出者。」, [0279b29] 時,欝鞞羅迦葉即入正受,以神足力向於東方,上昇虛空,作四種神變,行、住、坐、臥,入火三昧,舉身洞然,青、黃、赤、白、頗梨紅色。身上出水,身下出火,還燒其身,身上出水以灌其身,或身上出火,以燒其身,身下出水,以灌其身。如是種種現化神通息已,稽首佛足,白佛言:「世尊!佛是我師,我是弟子。」, [0279c09] 爾時,摩竭提婆羅門長者作是念:「欝鞞羅迦葉定於大沙門所修行梵行。」, [0279c11] 佛說此經已,摩竭提王瓶沙及諸婆羅門長者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0279c15] 時,有陀驃摩羅子,舊住王舍城,典知眾僧飲食,床座隨次差請,不令越次。, [0279c16] 時,有慈地比丘,頻三過次得麤食處,食時辛苦,作是念:「怪哉!大苦!陀驃摩羅子比丘有情故,以麤食惱我,令我食時極苦,我當云何為其作不饒益事?」, [0279c20] 時,慈地比丘有姊妹比丘尼,名蜜多羅,住王舍城王園比丘尼眾中。蜜多羅比丘尼來詣慈地比丘,稽首禮足,於一面住。慈地比丘不顧眄,不與語。蜜多羅比丘尼語慈地比丘:「阿梨!何故不見顧眄,不共言語?」, [0279c25] 慈地比丘言:「陀驃摩羅子比丘數以麤食惱我,令我食時極苦,汝復棄我。」, [0279c27] 慈地比丘言:「汝可至世尊所,白言:『世尊!陀驃摩羅子比丘非法不類,共我作非梵行波羅夷罪。』我當證言:『如是。世尊!如妹所說。』」, [0280a02] 慈地比丘言:「汝若不如是者,我與汝絕,不復來往言語、共相瞻視。」, [0280a06] 時,慈地比丘即往稽首,禮世尊足,退住一面。蜜多羅比丘尼即隨後至,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一何不善不類陀驃摩羅子!於我所作非梵行波羅夷罪。」, [0280a16] 佛告陀驃摩羅子:「汝言如世尊所知,今非是時,汝今憶念,當言憶念;不憶念,當言不憶念。」, [0280a19] 爾時,尊者羅睺羅住於佛後,執扇扇佛,白佛言:「世尊!不善不類是比丘尼言:『尊者陀驃摩羅子共我作非梵行。』慈地比丘言:『如是,世尊!我先已知,如妹所說。』」, [0280a22] 佛告羅睺羅:「我今問汝,隨意答我。若蜜多羅比丘尼來語我言:『世尊!不善不類羅睺羅,共我作非梵行波羅夷罪。』慈地比丘復白我言:『如是,世尊!如妹所說,我先亦知』者,汝當云何?」, [0280a26] 羅睺羅白佛:「世尊!我若憶念,當言憶念;不憶念,當言不憶念。」, [0280a28] 佛言:「羅睺羅!愚癡人汝尚得作此語,陀驃摩羅子清淨比丘何以不得作如是語?」, [0280b01]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陀驃摩羅子比丘當憶念,蜜多羅比丘尼當以自言滅,慈地比丘僧當極善呵諫教誡:『汝云何見?何處見?汝何因往見?』」世尊如是教已,從座起,入室坐禪。, [0280b05] 爾時,諸比丘於陀驃摩羅子比丘憶念,蜜多羅比丘尼與自言滅,慈地比丘極善呵諫教誡言:「汝云何見?何處見?何因往見?」, [0280b08] 如是諫時,彼作是言:「彼陀驃摩羅子不作非梵行,不犯波羅夷,然陀驃摩羅子比丘三以麤惡食恐怖,令我食時辛苦。我於陀驃摩羅子比丘愛恚癡怖,故作是說,然陀驃摩羅子清淨無罪。」, [0280b12] 爾時,世尊晡時從禪覺,至大眾前敷座而坐。諸比丘白佛言:「世尊!我等於陀驃摩羅子比丘所憶念持,蜜多羅比丘尼與自言滅,慈地比丘極善呵諫,乃至彼言:『陀驃摩羅子清淨無罪。』」, [0280b16]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云何愚癡?以因飲食故,知而妄語。」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若能捨一法,  知而故妄語, 不計於後世,  無惡而不為。 寧食熱鐵丸,  如熾然炭火, 不以犯禁戒,  而食僧信施。」, [0280b26] 爾時,尊者陀驃摩羅子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願於佛前取般涅槃。」, [0280b28] 世尊默然。如是三啟,佛告陀驃摩羅子:「此有為諸行,法應如是!」, [0280b29] 爾時,尊者陀驃摩羅子即於佛前,入於三昧,如其正受,向於東方,昇虛空行,現四威儀,行、住、坐、臥,入火三昧,身下出火,舉身洞然,光焰四布,青、黃、赤、白、頗梨紅色。身下出火,還燒其身,身上出水,以灑其身,或身上出火,下燒其身,身下出水,上灑其身。周向十方,種種現化已,即於空中,內身出火,還自焚其身,取無餘涅槃,消盡寂滅,令無遺塵。譬如空中然燈,油炷俱盡,陀驃摩羅子空中涅槃,身心俱盡,亦復如是。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譬如燒鐵丸,  其焰洞熾然, 熱勢漸息滅,  莫知其所歸。 如是等解脫,  度煩惱淤泥, 諸流永已斷,  莫知其所之。 逮得不動跡,  入無餘涅槃。」, [0280c18] 一時,佛在央瞿多羅國人間遊行。經陀婆闍梨迦林中,見有牧牛者、牧羊者、採柴草者,及餘種種作人,見世尊行路,見已,皆白佛言:「世尊!莫從此道去!前有央瞿利摩羅賊,脫恐怖人。」, [0280c22] 佛告諸人:「我不畏懼!」作此語已,從道而去。彼再三告,世尊猶去。遙見央瞿利摩羅手執刀楯走向,世尊以神力現身徐行,令央瞿利摩羅駃走不及。走極疲乏已,遙語世尊:「住!住!勿去!」, 「沙門尚駃行,  而言我常住, 我今疲勌住,  說言汝不住, 沙門說云何,  我住汝不住?」, 「央瞿利摩羅,  我說常住者, 於一切眾生,  謂息於刀杖。 汝恐怖眾生,  惡業不休息, 我於一切蟲,  止息於刀杖。 汝於一切蟲,  常逼迫恐怖, 造作凶惡業,  終無休息時。 我於一切神,  止息於刀杖, 汝於一切神,  長夜苦逼迫。 造作黑惡業,  于今不止息, 我住於息法,  一切不放逸。 汝不見四諦,  故不息放逸。」, 「久乃見牟尼,  故隨路而逐, 今聞真妙說,  當捨久遠惡。 作如是說已,  即放捨刀楯, 投身世尊足,  願聽我出家。 佛以慈悲心,  大僊多哀愍, 告比丘善來,  出家受具足。」, [0281a22] 爾時,央瞿利摩羅出家已,獨一靜處,專精思惟:「所以族姓子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增修梵行,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本受不害名,  而中多殺害, 今得見諦名,  永離於傷殺。 身行不殺害,  口意俱亦然, 當知真不殺,  不迫於眾生。 洗手常血色,  名央瞿摩羅, 浚流之所漂,  三歸制令息。 歸依三寶已,  出家得具足, 成就於三明,  佛教作已作。 調牛以捶杖,  伏象以鐵鈎, 不以刀捶杖,  正度調天人。 利刀以水石,  直箭以熅火, 治材以斧斤,  自調以黠慧。 人前行放逸,  隨後能自斂, 是則照世間,  如雲解月現。 人前放逸行,  隨後能自斂, 於世恩愛流,  正念而超出。 少壯年出家,  精勤修佛教, 是則照世間,  如雲解月現。 少壯年出家,  精勤修佛教, 於世恩愛流,  正念以超出。 若度諸惡業,  正善能令滅, 是則照世間,  如雲解月現。 人前造惡業,  正善能令滅, 於世恩愛流,  正念能超出。 我已作惡業,  必向於惡趣, 已受於惡報,  宿責食已食。 若彼我怨憎,  聞此正法者, 得清淨法眼,  於我修行忍。 不復興鬪訟,  蒙佛恩力故, 我怨行忍辱,  亦常讚歎忍。 隨時聞正法,  聞已隨修行。」, [0281c04] 時,有異比丘,於夜明相出時,出搨補河邊,脫衣著岸邊,入水洗浴。浴已上岸,被一衣,待身乾。, [0281c06] 時,有一天子放身光明,普照搨補河側,語比丘言:「汝少出家,鮮白髮黑,年始盛美,應習五欲,莊嚴瓔珞,塗香華鬘,五樂自娛,而於是時,違親背俗,悲泣別離,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如何捨現前樂,而求非時之利?」, [0281c11] 比丘答言:「我不捨現前樂求非時樂,我今乃是捨非時樂得現前樂。」, [0281c14] 比丘答言:「如世尊說,非時之欲,少味多苦,少利多難。我今於現法中,已離熾然,不待時節,能自通達,現前觀察,緣自知覺。如是,天子!是名捨非時樂得現前樂。」, [0281c18] 天復問比丘:「云何復是如來所說,非時之欲,少樂多苦?云何復是如來所說,現法利樂,乃至緣自覺知?」, [0281c20] 比丘答言:「我年少出家,不能廣宣如來所說正法、律儀。世尊近在迦蘭陀竹園。汝可往詣如來,問其所疑,如世尊說,隨憶受持。」, [0281c23] 天子復言:「比丘!於如來所,有諸力天眾多圍遶,我先無問,未易可詣。比丘!汝若能為先白世尊者,我可隨往。」, [0281c27] 時,彼比丘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以向天子往反問答具白世尊:「今者,世尊!彼天子誠實言者須臾應至,不誠實者自當不來。」, 「斷愛及名色,  除慢無所繫, 寂滅息瞋恚,  離結絕悕望, 不見於人天,  此世及他世。」, [0282a23] 時,有異比丘於後夜時至搨補河邊,脫衣置岸邊,入水洗浴。浴已,還上岸,著一衣,待身乾。, [0282a25] 時,有一天子放身光明,普照搨補河側,問比丘言:「比丘!比丘!此是丘塚,夜則起烟,晝則火然,彼婆羅門見已而作是言:『壞此丘塚,發掘者智,持以刀劍。』又見大龜,婆羅門見已,作是言:『除此大龜,發掘者智,持以刀劍。』見有氍氀,婆羅門見已,作此言:『却此氍氀,發掘者智,持以刀劍。』見有肉段,彼婆羅門見已,作是言:『除此肉段,發掘者智,持以刀劍。』見有屠殺,婆羅門見已,作是言:『壞是屠殺處,發掘者智,持以刀劍。』見有楞耆,彼婆羅門見已,作是言:『却此楞耆,發掘者智,持以刀劍。』見有二道,彼婆羅門見已,作是言:『除此二道,發掘者智,持以刀劍。』見有門扇,婆羅門見已,作是言:『却此門扇,發掘者智,持以刀劍。』見有大龍,婆羅門見已,作是言:『止!勿却大龍,應當恭敬。』比丘!汝來受此論,往問世尊,如佛所說,汝隨受持。所以者何?除如來,我不見世間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於此論心悅樂者,若諸弟子從我所聞,然後能說。」, [0282b15] 爾時,比丘從彼天所聞此論已,往詣世尊,稽首禮足,退坐一面。以彼天子所問諸論廣問世尊:「云何為丘塚?云何為夜則起烟?云何為晝則火然?云何是婆羅門?云何發掘?云何智者?云何刀劍?云何為大龜?云何氍氀?云何為肉段?云何為屠殺處?云何為楞耆?云何為二道?云何為門扇?云何為大龍?」, [0282b22] 佛告比丘:「丘塚者,謂眾生身,麤四大色父母遺體,摶食、衣服、覆蓋、澡浴、摩飾、長養,皆是變壞磨滅之法。夜起烟者,謂有人於夜時起,隨覺隨觀。晝行其教,身業、口業。婆羅門者,謂如來、應、等正覺。發掘者,謂精勤方便。智士者,謂多聞聖弟子。刀劍者,謂智慧刀劍。大龜者,謂五蓋。氍氀者,謂忿恨。肉段者,謂慳愱。屠殺者,謂五欲功德。楞耆者,謂無明。二道,謂疑惑。門扇者,謂我慢。大龍者,謂漏盡羅漢。如是,比丘!若大師為聲聞所作,哀愍悲念,以義安慰,於汝已作,汝等當作所作,當於曝露、林中、空舍、山澤、巖窟,敷草樹葉,思惟禪思,不起放逸,莫令後悔,是則為我隨順之教。」即說偈言:, 「說身為丘塚,  覺觀夜起烟, 晝業為火然,  婆羅門正覺。 精進勤發掘,  黠慧明智士, 以智慧利劍,  厭離勝進者。 五蓋為巨龜,  忿恨為氍氀, 慳愱為肉段,  五欲屠殺處。 無明為楞耆,  疑惑於二道, 門扇現我慢,  漏盡羅漢龍。 究竟斷諸論,  故我如是說。」, [0282c20] 時,有異比丘以不住心,其心惑亂,不攝諸根,晨朝著衣持鉢,入波羅[木*奈]城乞食。是比丘遙見世尊,見已,攝持諸根,端視而行。世尊見是比丘攝持諸根,端視而行,見已入城。乞食畢,還精舍,舉衣鉢,洗足已,入室坐禪。晡時從禪覺,入僧中,敷坐具,於大眾前坐,告諸比丘:「我今晨朝著衣持鉢,入波羅[木*奈]城乞食,見有比丘!以不住心、惑亂心,諸根放散,亦持衣鉢入城乞食,彼遙見我,即自斂攝竟,為是誰?」, [0283a01] 時,彼比丘從座起,整衣服,到於佛前,偏袒右肩,合掌白佛:「世尊!我於晨朝入城乞食,其心惑亂,不攝諸根行,遙見世尊,即自斂心,攝持諸根。」, [0283a04]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見我已,能自斂心,攝持諸根。比丘!是法應當如是。若見比丘,亦應自攝持。若復見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亦當如是攝持諸根,當得長夜以義饒益,安隱快樂。」, 「以其心迷亂,  不專繫念住, 晨朝持衣鉢,  入城邑乞食。 中路見大師,  威德容儀備, 欣悅生慚愧,  即攝持諸根。」, CBETA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Web Site : https://www.cbeta.org E-mail : service@cbeta.org Tel : +886-2-2383-2182, 地址 : 10044 台北市中正區延平南路 77 號 8 樓 R812 Address : Rm.

藤田誠 錯体, DTVチャンネル パソコン, パストリーゼ 5l 在庫あり, 森あやか 年齢, 綾野剛 陸上 Miu, 水曜日が消えた 上映期間, 藤岡弘 コーヒー 入れ方, 鬼滅の刃 映画 ポスター 配布, 下町ロケット 続編 2019, インスタ ユーザーを読み込めませ んで した いいね, シンゴジラ キャスト 豪華 なぜ, コーヒー通販 高級, リレンザ 会社, 注意事項 例文, インフルエンザ 感染源 最初, 梅宮クラウディア 死去, そのツイートは削除されました いいね, 綾波レイ ぽかぽかする, 秋 イラストおしゃれ, 上弦の零 誰, 内田有紀 現在,

コメントを残す